首页 » 基层动态 »锡山区 » 正文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5-07-28         浏览次数:

  无锡市慈善博物馆位于荡口古镇中部,承载着深厚的慈善文化底蕴。近日,鹅湖镇人民路社区关工委带领孩子们来到无锡慈善博物馆,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慈善文化的魅力。博物馆里有什么充满快乐的成长历程在等着大家呢?一起出发吧!

  

  “善”之探索。老师和志愿者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礼物——一封“神秘来信”。这封没有署名的普通信封里竟装着整整五万元钱。原来,这是去年一位自称是荡口实验小学毕业生的老奶奶补交的学费。这个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强烈好奇心,大家纷纷提问:“老奶奶为什么要补交学费呢?”“难道她小时候学校会减免学费?”带着这些疑问,老师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旁有着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学校旧址寻找答案。墙上的人名和照片让孩子们仿佛穿越到过去。在仔细的阅读和辨认中,孩子们找到了答案:学校始建时名为果育鸿模甲等学堂,由荡口的华氏义庄创办,当时的孩子可免费入学。

  

  “善”之感悟。回到博物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展览区域。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家认认真真地阅读每段文字、仔仔细细地揣摩每张照片,跟随展品与故事穿越时空,追溯无锡慈善史。从明清时期的义庄善举,到近现代修桥铺路等济民行动,一步步揭开“善”的历史面纱,感悟“善”在地方发展中的深厚根基。孩子们渐渐明白,“善”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融入地方血脉的传统,是乐善好施、心存大义行善事的具体行动,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生动诠释。

  

  “善”之传声。恰逢博物馆招募“小小讲解员”,孩子们热情高涨,迅速分成“起源”、“历史”、“展望”三组,前往相应展览区域实地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撰写解说词,反复练习讲解,努力将无锡慈善史的点滴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展示环节中,小讲解员们落落大方,将所学的慈善知识娓娓道来,由老师、社区志愿者、博物馆工作人员担任的“活动观察组”对各组进行点评打分。获得“小小解说员”称号的孩子们主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无锡的慈善文化,将善举传播得更远。

  

  “善”之延伸。在博物馆感悟慈善内涵后,孩子们将“善”的理念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友善的小使者。大家主动参与荡口古镇的清洁工作,用双手为古镇的环境整洁贡献力量;走进荡口敬老院,用稚嫩的歌声和舞蹈换来老人们灿烂的笑容;在电子阅览室里,大家精心撰写“友善待人”电子倡议书,准备将这份温暖传递给身边的小伙伴。这些行动让“善”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中的认知,而是化作实实在在的举动,使“友善”的种子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鹅湖镇人民路社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