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工作 »校外教育辅导站 » 正文

强化校社共建 彰显特色魅力 着力助推校外教育辅导站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17-05-08         浏览次数:

  惠山区关工委

  近年来,我区各级关工委坚持以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站水平,提高活动质量,增强育人效果”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增强吸引力,提高生命力”这一目标,以校社共建为抓手,强化校站结合,从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逐步形成了“一站一品”、“一站一特色”的办班模式,呈现出“五拓展、五延伸”的良好态势,即拓展辅导对象,由本地青少年学生向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延伸;拓展辅导员队伍,由“五老”为主体向在职教师、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等多元化延伸;拓展辅导时间,由寒暑假活动向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延伸;拓展活动阵地,由中心站、分站、家庭站向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延伸;拓展辅导方式,由单纯宣讲活动向社会实践活动延伸。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重抓规范管理 确保常态运行

   目前我区各类校外教育辅导站共有219家,其中中心辅导站120家,分站40家,家庭辅导站59家。去年各类辅导站实际办班2117期,组织各类主题宣讲396次,组织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189次,征文征画66次,才艺表演95次,图片展览40次,其他形式活动482次,参加暑期辅导站活动的中小学生达11.5万人次。内涵深、形式活、质量高、人气旺,已成为我区校外辅导站规范化运行的新常态。集中表现在 3个方面:

  一是突出一个“早”字。近年来,我们把做强做优校外辅导站工作作为关工委工作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抓手,一季度抓计划方案,二季度抓动员培训,三季度抓督查总结,形成工作惯例和制度。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常务副主任工作例会上作部署、提要求,明确规定街镇关工委全年校外教育辅导工作,3月搞调研、4月作计划、5月出方案、6月抓落实;每年5月中下旬,组织举办由各镇(街道)、各村(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中小学德育副校长和退教协会理事长,以及各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员等300多人参加的全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培训工作会议,以会代训,传达贯彻省、市关工委有关精神要求,明确当年工作重点,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会后,各街镇关工委迅速全面启动,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组织人员培训,落实校外教育辅导工作具体事项,在师资配备、场地安排、经费保障、方案实施等系列工作环节中做到早计划、早发动、早落实、早开班。

  二是凸显一个“实”字。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校外教育辅导工作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层面的工作内容。各街镇和村(社区)普遍成立了校外教育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宣传、教育、文体、司法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党政领导不仅负责校外教育辅导站人员、经费、场地等组织与协调,还亲自参与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落实,并将校外辅导站工作绩效纳入对村(社区)班子的年度考核内容。其次,部门之间相互协作配合、共建联办形成常态。近年来,我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开展活动的吸引力、参与率呈年年攀升的趋势,得益于各级关工委主动牵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和无私奉献。

  三是谋求一个“新”字。校外辅导站要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面,提升生命力,重在行动,贵在实践,关键在于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常抓常新。围绕主题教育,开展社会实践;贴近学生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结合道德实践,开展特色教育;激发兴趣爱好,培养艺术情操。在校外辅导教育过程中,各级关工委除吸收更多社会资源联合举办“七彩课堂”、“阳光驿站”等特色班外,对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更多植入“体验、设计、人本”三大元素,不仅仅提供技艺特长、知识传授、道德养成等传统课程,更加注重感觉上、情绪上、体力、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其中。

  二、重抓典型示范 助推创新发展

  多年来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重发现培育和总结推广基层工作典型,放大示范效应,以点上工作突破带动面上工作提升,助力校外辅导站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强力推介“一站一品”、“一站一特色”的办班新模式。针对前几年一些街镇和社区辅导站之间在报名率、参与率上存在冷热不一、较大反差,站与站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通过现场勘察、座谈讨论,并在学生中间开展问卷调查,查找原因,症结就在于一些辅导站办班内容空泛,办班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影响参与率。为此,区关工委许洪南主任于2013年率先提出并围绕“提升吸引力,增强生命力”这一命题,在全区范围总结推广洛社镇石塘湾片区和堰桥街道西漳片区开展“一站一品”、“一站一特色”的办班模式。他们办班的共同特点就是:德育为先,兴趣为重,知行合一,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融合。除开设主题教育讲座外,更多地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了课外兴趣项目培训和科普教育活动,呈现出班次多、内容实、形式活、人气旺的特点。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全区实现“一站一品”、“一站一特色”办班新模式的全推广、全覆盖,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二是及时推介校社共建新机制。围绕实现校内校外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堰桥中学关工委于2012年初率先与辖区内各社区关工委以每3年签订一次协议的形式建立了以联合举办校外辅导站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合作共建机制。双方主动履行“校社共建”各项承诺,共同制订实施年度校外辅导站计划和方案,年终进行总结交流,肯定成绩,排查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整改措施。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联动,丰富了学生校外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外辅导站办站水平和质量,促进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可以说,无论是内涵扩充还是外延扩展,“校社共建”机制已成为“校站结合”机制的升级版。

  三是积极推介“四点半”课堂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前洲街道新洲社区校外辅导站针对社区双职工家庭多,小学生下午放学后无人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工作思路,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集看护、教育、培训、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四点半”课堂,免费为放学少年儿童开展课业指导、快乐阅读、特长培训、心理辅导等活动。每周一至周五放学后,有专门校车接送至社区“四点半”课堂,由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五老”和社区义工参与服务。社区还制订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学生交接制度等,解除了双职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区关工委向全区基层关工委转发了新洲社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关工委参照试行。

  三、重抓师资建设 提升办站水平

  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我们惠山关工委始终坚持把组建一支思想境界高、综合素质好、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作为提升办站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而组织引入在职教师参与办站工作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主动与区教育部门沟通协调,先后两次下发《关于在职教师参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意见》,从而使在职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并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到位”:

  一是强化校社联动,师资配备到位。按照“校社共建”框架和协议,学校和社区共同做好在职教师外派的组织落实工作。学校政教部门负责教师的选送,社区负责提供所需的专业对象和人数,原则上每个辅导站点不少于1~2名在职教师。与此同时,建立学区在职教师与各社区校外辅导站挂钩联系制度,确定1名负责人为联络员,做好沟通协调和相关对接工作,建立在职教师参与街镇校外辅导站人员名册,确保师资力量配备到位。去年,全区中小学共选派387名在职教师参加各站点的校外教育辅导工作。

  二是明晰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围绕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补充课外知识为重点,以服务青少年快乐成长为目的,将在职教师参加校外辅导站工作的内容划分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文化辅导、社会实践、兴趣技能培训、才艺拓展、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等8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接地气、聚人气,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到位。在推进在职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工作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3项制度:一是汇报交流制度。区关工委会同区教育部门每年召开一次区、镇两个层面的校外教育情况汇报交流会,重点交流评估在职教师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情况,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分类施策,提出整改意见;二是校外教育巡视督查制度。由区关工委牵头、教育关工委参与,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社区一线,采访学生、老师、社区管理者等,了解校外辅导站活动方案落实情况,并对典型事例和先进事迹进行深度挖掘,利用教育局网站和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郁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考核奖惩制度。区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工作的时间、次数、内容、绩效表现等制成《在职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活动情况反馈表》由社区辅导站负责人填写,作为教师晋升晋级、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将各中小学选派在职老师工作情况纳入对该学校,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内容。有力推动了各级关工委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入互动无缝对接,切实保障了校外教育辅导站每年活动有计划,重点活动有影响,个性活动有特色,在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运行,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上不断迈上新台阶。